|
|
论桐城诗学史上的姚范与刘大櫆* |
蒋 寅 |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 230039 |
|
|
摘要 姚范和刘大櫆作为桐城诗学史上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过渡性人物,虽然在诗歌创作和批评方面没有取得较突出的成就,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两人的诗歌评点和理论对桐城诗学传统的形成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确立了以杜甫、韩愈、黄庭坚为核心的风格统系,奠定后来桐城诗学师法前贤的基本宗尚;基于研究诗歌的心得,参照文章学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桐城诗学的概念系统;以大量的文本批点为后学开示学诗门径,形成桐城派通过评点来提示诗文义法的教学特点,最终为桐城派诗学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
|
关键词 :
桐城诗学,
姚范,
刘大櫆,
传统
|
|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研究”(12BZW051) |
作者简介: 蒋寅(1959—),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学。 |
[1] |
倪鹏飞.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J]. 江淮论坛, 2016, 279(05): 10-. |
[2] |
景海峰.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J]. 江淮论坛, 2016, 279(05): 76-. |
[3] |
王爱菊1 孙宽宁2.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J]. 江淮论坛, 2016, 279(05): 150-. |
[4] |
陈寿富.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J]. 江淮论坛, 2016, 278(04): 140-. |
[5] |
赵 敏. 安徽淮河流域传统音乐的文化基因*[J]. 江淮论坛, 2016, 277(03): 176-. |
[6] |
汤漳平. “新子学”与中华文化之重构[J]. 江淮论坛, 2014, 264(02): 92-. |
[7] |
陈望衡. 史前中华阴阳观念的萌生*[J]. 江淮论坛, 2013, 260(04): 5-. |
[8] |
杨青龙 伍世安. 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十大挑战*[J]. 江淮论坛, 2013, 257(01): 15-. |
[9] |
许 总. 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J]. 江淮论坛, 2012, 253(03): 5-. |
[10] |
邬德平. 基督新教首先对美国早期的维稳价值[J]. 江淮论坛, 2011, 249(05): 91-. |
[11] |
许总. 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J]. 江淮论坛, 2011, 248(04): 159-. |
[12] |
董四代. 民生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J]. 江淮论坛, 2011, 246(02): 53-. |
[13] |
汪大白. 胡适:传统诗经学的终结者[J]. 江淮论坛, 2011, 245(01): 170-. |
[14] |
夏登杰. 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J]. 江淮论坛, 2010, 244(06): 85-. |
[15] |
徐国利;何军民. 历史·传统·哲学——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本质论[J]. 江淮论坛, 2009, 236(04): 2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