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圣贤以后的儒家学问,就是通过儒学经典的研习以揭明圣人之道且身体力行,这是孔孟以后儒家学者的共识。但是,经典所明之道究竟是不是圣人之道,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戴震提出判定所明之道是否为圣人之道的双重标准:以训古考据手段揭明经典义理,通过学以致用去实现和确证儒学真理。戴震通过确立治经明道的双重标准以诠释儒学治学旨归,对于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儒学思想特质和儒学思想的实现方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
关键词 :
 ,
圣人')" href="#">
|
|
[1] |
黄东波. 回到人的事情本身[J]. 江淮论坛, 2013, 259(03): 69-. |
[2] |
肖 航. 论汉代儒学中的《大学》本义[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78-. |
[3] |
王耀海. 评“权利本位”范式*[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124-. |
[4] |
廖永林 卞程秀. “自我”与“他者”: 文化政治与儒学复兴[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84-. |
[5] |
江结宝. 论修辞“立诚原则”的分歧和坚守*[J]. 江淮论坛, 2012, 256(06): 159-. |
[6] |
李 霞.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J]. 江淮论坛, 2012, 253(03): 109-. |
[7] |
李朋,李姚矿.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对安徽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的启示[J]. 江淮论坛, 2012, 252(02): 43-. |
[8] |
课题组. 网络传播视阈下的安徽形象改善策略研究[J]. 江淮论坛, 2011, 249(05): 25-. |
[9] |
解兴华. “本”的意义——试论释道安的佛学思想[J]. 江淮论坛, 2010, 241(03): 97-104. |
[10] |
王伟,方晓阳,胡 凤 . 略论中国墨文化的建构历程和文化表征 [J]. 江淮论坛, 2010, 241(03): 181-184. |
[11] |
毛妍君 . 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J]. 江淮论坛, 2010, 241(03): 171-175. |
[12] |
张书林.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理论架构[J]. 江淮论坛, 2010, 241(03): 70-74. |
[13] |
孟万春 .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J]. 江淮论坛, 2010, 240(02): 81-83. |
[14] |
陈红梅. 对高校实习生法律身份的新认识—兼谈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 [J]. 江淮论坛, 2010, 240(02): 111-116. |
[15] |
张雪涛,張德岁. 认知语言学理论观照下的汉语歧义现象 [J]. 江淮论坛, 2010, 240(02): 170-17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