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
|
关键词 :
胡适,
《淮南子》,
思想研究,
贡献
|
|
[1] |
乐爱国. 胡适对朱熹格致说的诠释及影响[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73-. |
[2] |
王启才 潘 霖. 蔡邕奏议论略[J]. 江淮论坛, 2012, 256(06): 152-. |
[3] |
汪大白. 胡适: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J]. 江淮论坛, 2011, 249(05): 176-. |
[4] |
曾静. 论宋美龄对抗日战争的贡献[J]. 江淮论坛, 2011, 247(03): 92-. |
[5] |
汪大白. 胡适:传统诗经学的终结者[J]. 江淮论坛, 2011, 245(01): 170-. |
[6] |
孙自胜. 苏联哲学发展:影响因素和贡献[J]. 江淮论坛, 2010, 244(06): 65-. |
[7] |
王光和. 论胡适对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接受[J]. 江淮论坛, 2009, 233(01): 180-. |
[8] |
李群. 从整理国故看胡适与日本汉学[J]. 江淮论坛, 2008, 230(04): 159-. |
[9] |
韩天宝;周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J]. 江淮论坛, 2005, 214(06): 76-80. |
[10] |
焦雨虹. 胡适的“接受史”[J]. 江淮论坛, 2005, 212(04): 136-. |
[11] |
庄森. 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J]. 江淮论坛, 2005, 212(04): 141-. |
[12] |
庄华峰. 略论邺下文人的创作特征及其文学贡献[J]. 江淮论坛, 2005, 210(02): 156-. |
[13] |
蔡双全. 试论胡适与周作人抗战时期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J]. 江淮论坛, 2004, 208(06): 84-. |
[14] |
曾光光. 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J]. 江淮论坛, 2004, 208(06): 107-. |
[15] |
李军. 论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J]. 江淮论坛, 2004, 206(04): 1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