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安徽地域文化有三大板块,即皖北道家文化、皖南儒家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儒佛道在安徽地域的这种分布特征为三者之间的交融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由于儒佛道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大势,故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和历史走势的一个缩影。
|
|
关键词 :
安徽地域文化,
儒学,
佛教,
道教,
道家
|
|
[1] |
伏涤修. 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繁盛原因探论*[J]. 江淮论坛, 2014, 268(06): 171-. |
[2] |
肖 航. 论汉代儒学中的《大学》本义[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78-. |
[3] |
廖永林 卞程秀. “自我”与“他者”: 文化政治与儒学复兴[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84-. |
[4] |
郭守运 马钰滢. 古典美学“逸气”范畴探微*[J]. 江淮论坛, 2013, 257(01): 160-. |
[5] |
丁四新. 仁民与尊生:“古公迁岐”的儒道解释[J]. 江淮论坛, 2012, 253(03): 101-. |
[6] |
金会庆. 道家经济观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 江淮论坛, 2011, 249(05): 94-. |
[7] |
陶清. 戴震关于儒学治学旨归的辨析[J]. 江淮论坛, 2011, 248(04): 56-. |
[8] |
朱良志. 中国美学中的规避人工秩序的问题[J]. 江淮论坛, 2010, 243(05): 5-. |
[9] |
夏清瑕. 佛教伦理对传统法律影响三题[J]. 江淮论坛, 2010, 242(04): 112-. |
[10] |
孟万春 .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J]. 江淮论坛, 2010, 240(02): 81-83. |
[11] |
刘昆笛. 诠释与重构——试析何晏以儒家伦理解读道家本体思维的理论向度[J]. 江淮论坛, 2008, 232(06): 144-. |
[12] |
刘涛. “礼论”与“王制”:荀子对儒学制度化的理论贡献[J]. 江淮论坛, 2008, 230(04): 178-. |
[13] |
刘登科.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J]. 江淮论坛, 2008, 228(02): 178-. |
[14] |
王智汪. 著书不为稻粱谋——谈考据学对儒学发展的贡献[J]. 江淮论坛, 2007, 225(05): 144-. |
[15] |
刘宝.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山水诗创作[J]. 江淮论坛, 2007, 224(04): 13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