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见危不救”行为之可罚性的法理分析* |
陈林林 吴习彧 |
|
|
摘要 惩罚见危不救行为是一项基于“道德愿景”的立法建议。从惩罚的逻辑考察,惩罚一般是以“受害人—伤害人”关系为基础的,不能直接延展至“受害人—旁观者”关系。惩罚措施若要成为法律规则,需满足社会文化特质及民众心理意识,但民众心理意识中对“作为和不作为”的认知差别,以及社会心理学上的责任逃避和旁观者效应,都是立法惩治见危不救行为的掣肘。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可以预测这种立法是缺乏效益的,并可能导致政府和社会的对立和博弈。作为一种条件尚不成熟的法律制度创新,惩治见危不救行为的立法目前是缺乏可行性的。
|
|
关键词 :
见危不救,
道德情感,
惩罚,
效益
|
|
[1] |
秦开凤.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抵押评估风险监管分析[J]. 江淮论坛, 2014, 263(01): 90-. |
[2] |
课题组. 安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效益研究[J]. 江淮论坛, 2011, 245(01): 162-. |
[3] |
赵营波. 建立科学的现代经济决策机制[J]. 江淮论坛, 2011, 245(01): 24-. |
[4] |
尤金亮. 法律拟制的价值探析[J]. 江淮论坛, 2010, 244(06): 118-. |
[5] |
张亚平.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J]. 江淮论坛, 2009, 233(01): 101-. |
[6] |
黄意明. 先秦儒学“欲情知”关系及定位[J]. 江淮论坛, 2007, 223(03): 116-. |
[7] |
李平. 惩罚性赔偿在我国侵权法领域的适用[J]. 江淮论坛, 2006, 219(05): 6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