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汉代宇宙论的丰富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形而上基础,“天人感应”思想也构成了汉代儒学的鲜明特色。以《大学》这一典型文本为例,从“天人感应”这一特色思维模式阐释来看,其意义基本可以自足,并不存在后世所认为的缺简错简等问题。“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天人感应”这个主题。在工夫论中,“格物致知”讨论的是“天人之际”即“天人感应”的边界,实现过程中需要有天的参与。诚意、正心、修身等均为人力所及之范围。《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儒者对时代命题的思考与解读。
|
|
关键词 :
汉代,
儒学,
天人感应,
《大学》
|
|
[1] |
廖永林 卞程秀. “自我”与“他者”: 文化政治与儒学复兴[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84-. |
[2] |
李 霞.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J]. 江淮论坛, 2012, 253(03): 109-. |
[3] |
陶清. 戴震关于儒学治学旨归的辨析[J]. 江淮论坛, 2011, 248(04): 56-. |
[4] |
申绪璐. 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J]. 江淮论坛, 2011, 248(04): 67-. |
[5] |
朱明勋. 论“孝感”思想的兴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江淮论坛, 2010, 241(03): 90-96. |
[6] |
刘涛. “礼论”与“王制”:荀子对儒学制度化的理论贡献[J]. 江淮论坛, 2008, 230(04): 178-. |
[7] |
王智汪. 著书不为稻粱谋——谈考据学对儒学发展的贡献[J]. 江淮论坛, 2007, 225(05): 144-. |
[8] |
郭敏. 韩剧与儒家文化版图的拓展[J]. 江淮论坛, 2006, 220(06): 117-. |
[9] |
胡焕龙. 一场没有思想对话的思想论战——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论战焦点的再分析[J]. 江淮论坛, 2006, 220(06): 99-. |
[10] |
杨全顺. 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J]. 江淮论坛, 2006, 218(04): 134-. |
[11] |
肖起清;张意柳. “君子人格”:《论语》的灵魂[J]. 江淮论坛, 2005, 214(06): 148-151. |
[12] |
申波. 论法家思想在汉代的隐性化[J]. 江淮论坛, 2005, 210(02): 90-. |
[13] |
郝建平. 民本思想与汉代的统治政策[J]. 江淮论坛, 2005, 210(02): 100-. |
[14] |
王志清. “美不自美”:中唐诗美的人化自然特征[J]. 江淮论坛, 2004, 208(06): 1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