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荀子正名理论的文化诠释看先秦名辩思想的社会文化性* |
张美玲1 张晓芒1 关兴丽2 |
1.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2.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天津 300134 |
|
|
摘要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
|
关键词 :
荀子,
正名,
文化诠释,
逻辑的社会文化性
|
|
基金资助:南开大学哲学院“985工程”项目《先秦逻辑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的互动研究》(NKZX985-201205) |
作者简介: 张美玲(1982—),女,山东莱州人,云南省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史;张晓芒(1955—),山西太原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史;关兴丽(1964—),女,吉林乾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史。 |
[1] |
刘桂荣,郭淑新. 从“分”看荀子哲学中的“他人”思想[J]. 江淮论坛, 2012, 252(02): 92-. |
[2] |
陈希红. “前徒倒戈”辩——与黄怀信教授商榷[J]. 江淮论坛, 2009, 237(05): 190-. |
[3] |
刘涛. “礼论”与“王制”:荀子对儒学制度化的理论贡献[J]. 江淮论坛, 2008, 230(04): 178-. |
[4] |
陈光连. 荣辱思想的道德哲学基础——荀子荣辱观及其现代价值启示[J]. 江淮论坛, 2007, 222(02): 121-. |
[5] |
陆建华. 荀子之礼本质论[J]. 江淮论坛, 2002, 193(03): 7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