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
|
朱立元 曾仲权
|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
|
|
摘要 鲍姆嘉通的美学具有二重性:感性学和审美学。作为鲍氏美学的主要出发点和归结点,审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关于学科目的、美学分类、美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美学家的论述中。旨在指导感性谈论以臻于完善的哲理诗学既是彰显鲍姆嘉通美学审美学特性的美学批评的具体形式,又是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学科设想的源头。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实质上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性理性和实践性理性的融合。鲍氏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对康德与黑格尔美学发生了重要影响。
|
|
关键词 :
鲍姆嘉通,
美学,
二重性,
感性学,
审美学,
美学批评
|
|
作者简介: 朱立元(1945—),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曾仲权(1987—),湖北咸丰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 |
[1] |
张 中. 纯粹直观与异质美学*[J]. 江淮论坛, 2014, 266(04): 35-. |
[2] |
王向远. 日本身体美学范畴“意气”考论[J]. 江淮论坛, 2013, 259(03): 137-. |
[3] |
孔国庆. 包豪斯与现代技术美学批判*[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146-. |
[4] |
刘清平. 关于元美学研究的若干反思[J]. 江淮论坛, 2013, 258(02): 90-. |
[5] |
王向远.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J]. 江淮论坛, 2012, 255(05): 8-. |
[6] |
王 磊. “双子”结构: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的本体问题[J]. 江淮论坛, 2012, 255(05): 84-. |
[7] |
陈望衡.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J]. 江淮论坛, 2012, 252(02): 15-. |
[8] |
朱玲玲,张中. 自我的构建[J]. 江淮论坛, 2011, 247(03): 74-. |
[9] |
朱良志. 中国美学中的规避人工秩序的问题[J]. 江淮论坛, 2010, 243(05): 5-. |
[10] |
张晶. 宗炳绘画美学思想新诠[J]. 江淮论坛, 2010, 0(03): 5-10. |
[11] |
任美衡. 论茅盾文学奖的“思维精神”及其局限[J]. 江淮论坛, 2008, 230(04): 142-. |
[12] |
邹强. 早期经典梦意象的审美文化分析[J]. 江淮论坛, 2008, 227(01): 178-. |
[13] |
肖佩华. 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喜”剧美学品格[J]. 江淮论坛, 2007, 225(05): 179-. |
[14] |
陈啸. 生生之生命美学的现代阐释——寻根文学新论[J]. 江淮论坛, 2007, 221(01): 189-. |
[15] |
许宏香. 感官用语:开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的密码[J]. 江淮论坛, 2006, 218(04): 18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