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德性治理”到“公民社会”的建立
──“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 |
林安梧 |
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台湾花莲 97074 |
|
|
摘要 儒学有“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与“宰制性的儒学”,配合血缘性纵贯轴,可对儒学有一全面的把握。诠释与分析“以理杀人”、“存天理、去人欲”等问题,并因而追溯中国儒学的特性,指出“根源伦理”、“帝皇专制”与“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的关系。正因如此,“根源的伦理”与“顺服的伦理”才混淆而误置,须瓦解与重建。对比而言,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其伦理乃“天民伦理”,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它不同于公民伦理,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连结体。公民伦理不是来自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权力、结构、组织。这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
|
|
关键词 :
天理,
人欲,
顺服的伦理,
根源的伦理,
公民的伦理
|
|
作者简介: 林安梧(1957—),台湾台中人,祖籍福建漳州,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哲学人性论、当代中国哲学、人文诠释学、宗教哲学、比较哲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