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 |
谢晓东 |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
|
|
摘要 孔子具有丰富的合法性思想。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合法性危机,孔子开出了克服合法性危机的药方:正名。孔子把社会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础建立在统治者的“为政以德”之上。孔子的合法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也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转换的不足之处。
|
|
关键词 :
孔子,
政治合法性
|
|
[1] |
张 城 陈德明. 代言抑或反讥?[J]. 江淮论坛, 2013, 259(03): 75-. |
[2] |
张文渊 . 论孔子和庄子生死观的融通*[J]. 江淮论坛, 2012, 256(06): 86-. |
[3] |
李方泽 王 培 . “克己复礼为仁”之本义澄清[J]. 江淮论坛, 2012, 253(03): 120-. |
[4] |
伍俊斌. 追求正义与善: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J]. 江淮论坛, 2011, 250(06): 58-. |
[5] |
申绪璐. 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J]. 江淮论坛, 2011, 248(04): 67-. |
[6] |
杨少涵. 论孔子的“心学”[J]. 江淮论坛, 2010, 242(04): 70-. |
[7] |
平飞. 《春秋纬》的过度诠释:孔子神化与经典臆说[J]. 江淮论坛, 2008, 232(06): 140-. |
[8] |
刘玉梅. 论孔子比德式思维及其对审美范型的影响[J]. 江淮论坛, 2007, 226(06): 148-. |
[9] |
黄辉. 探析孔子审美的思维方式[J]. 江淮论坛, 2005, 210(02): 151-. |
[10] |
李欧. 《论语》的诗歌功能论[J]. 江淮论坛, 2005, 209(01): 134-13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