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冲突”走向“和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
|
|
摘要 社会关系的泛经济化和个体自我的主体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两个基本倾向。前者使商品交换关系超出了经济活动的界限而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后者使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他人”关系失衡、“互主体性”关系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对商品交换关系进行必要的“划界”,正确处理好人们交往实践中的人性化关系和物性化关系之矛盾,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实现个性发展,又能与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和角色期待相融通的和谐社会关系模式。
|
|
关键词 :
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
泛经济化,
个体主体化
|
|
[1] |
于健慧. 公民道德品格培育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J]. 江淮论坛, 2014, 266(04): 145-. |
[2] |
黄志斌 代长彬. 和乐原理的哲学探究*[J]. 江淮论坛, 2013, 259(03): 65-. |
[3] |
潘朝晖,刘和福. 科技人才流动中的性别差异[J]. 江淮论坛, 2011, 250(06): 144-. |
[4] |
曾骊. 大学生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之关系[J]. 江淮论坛, 2011, 247(03): 127-. |
[5] |
夏当英. 和谐社会视阈下儒家文化现代性的省思[J]. 江淮论坛, 2009, 236(04): 104-. |
[6] |
谢天勇. 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以《安徽日报》为个案[J]. 江淮论坛, 2009, 235(03): 135-. |
[7] |
种雲译. 社会学视野下的儒家和谐社会观[J]. 江淮论坛, 2008, 231(05): 102-. |
[8] |
裴正轩.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J]. 江淮论坛, 2008, 231(05): 116-. |
[9] |
覃福晓.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法理分析[J]. 江淮论坛, 2008, 231(05): 64-. |
[10] |
张道理;张翔宇. 和谐社会背景下传统道德的弘扬[J]. 江淮论坛, 2008, 230(04): 109-. |
[11] |
赵司空. 论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 江淮论坛, 2008, 229(03): 118-. |
[12] |
杨礼银;朱松峰. 论现代公共意识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 江淮论坛, 2008, 228(02): 82-. |
[13] |
宋德孝. 关于和谐社会辩证性规定的哲学思考[J]. 江淮论坛, 2008, 228(02): 63-. |
[14] |
张爽. 总体性: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J]. 江淮论坛, 2008, 228(02): 58-. |
[15] |
梅萍. 和谐社会权利平等的伦理思考[J]. 江淮论坛, 2008, 227(01): 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