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鲁迅《野草》的解构主义倾向 |
杨学民;靳新来 |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
|
|
摘要 鲁迅《野草》的许多篇章都或隐或显地具有解构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不仅表现在文本的写作策略、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渗透在作者为文的思维方式之中。这与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等原因不无关系。其解构倾向是中国的、现代的、散文诗的,难以摆脱解构与建构的冲突。
|
|
关键词 :
解构主义,
虚无,
互文性,
佛教
|
|
[1] |
尹吉明. 小说《赎罪》的文学题材溯源*[J]. 江淮论坛, 2013, 260(04): 177-. |
[2] |
李 霞.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J]. 江淮论坛, 2012, 253(03): 109-. |
[3] |
余强军,吕锡琛. 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虚无观[J]. 江淮论坛, 2011, 250(06): 77-. |
[4] |
夏清瑕. 佛教伦理对传统法律影响三题[J]. 江淮论坛, 2010, 242(04): 112-. |
[5] |
孟万春 .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J]. 江淮论坛, 2010, 240(02): 81-83. |
[6] |
殷明明. 伏尔泰哲理小说中的伦理思想[J]. 江淮论坛, 2009, 237(05): 174-. |
[7] |
詹冬华. 虚无与救赎——儒家诗学的时间省思[J]. 江淮论坛, 2008, 228(02): 149-. |
[8] |
刘登科.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J]. 江淮论坛, 2008, 228(02): 178-. |
[9] |
张连伟. 《管子》道论述要[J]. 江淮论坛, 2007, 226(06): 131-. |
[10] |
刘宝.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山水诗创作[J]. 江淮论坛, 2007, 224(04): 136-. |
[11] |
刘春华. 近代知识精英与佛教述论[J]. 江淮论坛, 2007, 223(03): 102-. |
[12] |
闫立飞. 互文性视域中文学经典构成的历史诗学问题[J]. 江淮论坛, 2007, 223(03): 154-. |
[13] |
刘聪. 试论“渐修顿悟”与“格物贯通”的异同[J]. 江淮论坛, 2007, 222(02): 101-. |
[14] |
杨全顺. 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J]. 江淮论坛, 2006, 218(04): 134-. |
[15] |
杨茂明. 试析尼采关于虚无主义及其超越的理论[J]. 江淮论坛, 2006, 217(03): 121-. |
|
|
|
|